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稍微科學地了解恆毅力 - 恆毅力是否真的影響人的成功?

市面上成功學書籍,時常會以學術期刋的研究來佐證書中的觀點,以恆毅力這本書為例,裡面就舉了不少已發表的論文來應證它的觀點,從這些正面論述出發,本篇會再綜合一些恆毅力 Wiki 頁面反對觀點的參考文獻來討論,一般來說,這類社會或人格特徵等議題,統計特定人群是比較常用的手法。


什麼是恆毅力 (Grit)

去年有一本很熱門的書:恆毅力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Angela Duckworth),裡面對恆毅力的定義是:對要做的事情有熱情有毅力;也就是要能夠有強烈的興趣,然後以長遠的未來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往前邁進,就像跑馬拉松一樣。

恆毅力相關的正面論述

可以參考在 Duckworth 在 TED 的演講,她說,她作為七年級的數學老師時,發現 IQ 不是成績好的唯一關係,促成她想了解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最終的成績,她因此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誰能通過嚴格的西點軍校野獸營、那些銷售人員的業績更好、或是芝加哥公立學校那些人能畢業等等,最後發現恆毅力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如同她在 TED 演講所述:『我發現成功的關鍵不是社交能力,不是長相,不是健康,而是恆毅力』。她在一篇於 2014 發表的關於恆毅力跟老師的教學狀況的論文中,發現恆毅力跟教學有效性有關  (Cohen’s d=0.45) 而跟留任率的關係更高 (Cohen’s d=0.79),另外,Duckworth 也提到,恆毅力是可以靠訓練來增進的,步驟是:
  1. 挑選一件你有興趣,但無法輕易達成的事。
  2. 類似一萬小時定律,刻意在學習區練習。
  3. 一但開始,必須堅持到一些自然時間點,比如學期結論,或是有一些成果,到個段落,才能放棄。
  4. 要設定一些遠大的目標。
  5. 要永遠保持希望,要相信自己可以撑握自己的命運並達成遠大目標。
恆毅力的理論跟小時候讀的勵志書籍的觀點類似,就是堅持到底地努力就能成功,而且,它還以科學的方式,使用研究數據來佐證這件事。

恆毅力的爭議

仔細看一下 Duckworth 的原始論文 (2009) 的數據,也就是書中提到的西點軍校野獸營,受訓的學員共 1218名,有 71 在中間輟學,也就是 1147 或 94.1% 的人能夠通過它,比起相對有恆毅力的一組,有 98.0% 的人能夠通過它,這樣看起來恆毅力並沒有真的那麼厲害,大部分的人本來就可以通過野獸營,但這篇使用了勝算比 (odd ratio) 的觀念,推論出有恆毅力的一組比一般人多了 99% 的勝算比,這個字面上看來就真的比較厲害的感覺,再來,Crede 等人的論文 (2016) 幫忙總結了 Duckworth 的一些數據,發現恆毅力和學校成績之間的關係為 0.18,而 Duckworth 的另一篇論文(2006) 則發現 IQ 和成績的關係為 0.32 ~ 0.36,而 IQ 和學校成績的關係在其它研究也有 0.40 到 0.50 左右,IQ 更是跟收入和工作績效有關,這樣看來,IQ 也許比恆毅力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成功機率。

針對人格特性的研究,學術界一般用的是五大性格特質,而恆毅力跟五大性格特質中的盡責性是類似的,Duckworth 於 2009 的研究中發現,恆毅力和盡責性的關係為 0.77,Rimfeld 等人對 4600 位雙胞胎的研究 (2016),同樣也發現兩者關係為 0.86,另外,還發現使用五大性格特質做成績的迴歸模型,對比五大性格特質加上恆毅力來做成績的迴歸模型,後面的那組只多了 0.5% 的解釋力,這麼看來,五大性格特質幾乎已經包含了恆毅力所有特性,而且它還可以看到更多維分析,相關研究數據也更多。再來,恆毅力也不完全都是好的,Grohman 等人 (2017) 針對現代人非常需要的創造性能力來看,經驗開放性和外向性就和創造成就有很大的關係 (r=.40, r=.18),而恆毅力和盡責性跟它就是相反的關係 (越有恆毅力和盡責性,創造成就越低)。

從上述分析,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恆毅力和學校成績的確有關連,但不如 Duckworth 在書中和TED 演講說得那麼神,而 Duckworth 提到的另一個重點,恆毅力可以訓練而來,這點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我們試著用從大腦皮層來看看這點是否有可能性。

大腦的可塑性

大腦內不同的皮質層和邊緣系統,掌管著人的不同情緒、記憶和分析等各種能力,它們的功能是固定的,還是具有可塑性?Sadato 等人 (1996) 對盲人的大腦做斷層掃描發現,盲人的大腦在處理聲音信號和他們的手去觸摸盲人點字時,視覺皮層是活躍狀態的,但視覺皮層是一般人在處理視覺信號的,也就是說,視覺皮層在盲人的大腦裡轉行了,而且,成年人的大腦仍舊有可塑性,哈佛的 Pascual-Leone 團隊 (2005),請志願者學習了一首五指練習曲,並在 5 天內反覆練習,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技術,發現這些志願者在高強度的練習後,運動皮質的區域擴張了,之後,他們又找了另一組試驗者,請他們僅僅以想象來彈這個五指練習曲,同樣得到了前面類似的結果,也就是說,僅僅以思想的練習,就足以改變大腦各區域的配置,而 Wiki 的一篇神經可塑性的文章,總結了更多改變大腦的可能性,比如行為、環境刺激、情緒和思想等。

McEwen (2013) 和 Holman (2014) 等人的論文中提到,從老鼠的實驗中發現,壓力會對前額葉皮質 (PFC) 和眶額皮質 (OFC) 等腦區域有增加或減少的狀況,而且會持續一段時間,另外有不少相關的研究說明五大性格和大腦的某些皮質和邊緣系統有關,比如,DeYoung (2010) 和 Ting (2017) 提到,盡責性和前額葉皮質 (PFC) 有關,外向性和眶額皮質 (OFC) 有關等,這些相關的實驗可以說明,恆毅力應該是可以從改變大腦相關模塊的配置而增進的,但  Duckworth 提到的練習是否有用,目前並無相關研究。如果大腦各模塊的配置跟我們的個性有直接關係,也就是會長期地影響我們的每一個選擇,至於大腦如何做決擇,可以參考另一篇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